2020年5月11日至17日是我国第9个饮用水卫生宣传周。为进一步宣传饮用水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全民形成科学饮水安全理念和正确饮水健康行为,下面这些饮水安全知识你必须知道。
工作人员进行水质检测采样。
如何科学饮水?
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在2500毫升以上。其中1500-2000毫升来源于直接饮水,余下的则从食物中摄取,在高温和干燥特殊环境下人体需水量会适当增加。饮水以分开多次慢喝为原则,每次一杯(200~250ml)为宜。良好的饮水习惯,应该是经常饮水,少饮多次,一口一口慢慢喝。
饮水最适宜时间为早上起床、运动前后、睡前半小时、起夜。早晨起床后饮水,补充一夜之间水消耗;运动前饮水,补充体内水分,使运动时体内囤积废物顺利排出,防止人体酸性化;运动后饮水,补充流汗及尿液排出水分;睡前半小时,这是饮水最佳时间,因睡眠时血液浓度增高,睡前饮水可以冲淡血液,能加速血液循环;起夜饮水,能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凝聚力。现代医学认同凌晨时分是夺命的“魔鬼时间”,凌晨时分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到低点,免疫力低下,血液粘度高,血流速度慢,与之相关的多种疾病高危因素偷偷积聚和演进,易诱发血栓形成,造成中风和心肌梗塞,因此起夜饮水,可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烧开水最佳时间是水开后再用小火维持沸腾3-5分钟。喝白开水水温以25-30摄氏度为宜,不宜过高过低。水温太低会引起肠胃不适,过高可导致口腔、咽部、食管及胃黏膜烫伤,引起充血炎症,长期可能会引起癌变。
饮水的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1:不渴不喝水
口渴时候身体至少已经流失1%水分。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被人体吸收,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不良习惯2:每天喝不够8杯水
上班一族常常会因工作关系疏忽了喝水,长此下去,膀胱和肾都会受损害。
不良习惯3:不按体质喝水、饮料代水
很多孩子每天可乐、果味饮料不离手,用饮料代水,无异于花钱买身病。不但起不到给身体补水作用,还会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吸收。
不良习惯4:晨起不喝水,到老都后悔
早上起来的第一杯水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命水,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人体经过一夜代谢之后,身体所有垃圾都需要洗刷一下。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
早晨这杯水最好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清澈水,白开水、矿泉水皆可,能够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第二种是柠檬水,柠檬酸能够提升早晨食欲;第三种是淡盐水,它对便秘的人非常有益。
不良习惯5:睡前不喝水
睡前不宜喝太多水,但可以稍微抿上两口,尤其是老人。当人熟睡时,由于体内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变高。
饮水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过量饮用冰水
盛夏来杯冰水或冰镇饮料,别提有多畅爽了,但却会给肠胃带来负担。喝冰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从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误区二:迷信运动饮料
运动饮料广告往往大打健康牌,宣称含有“丰富”阳离子和阴离子,其配比与浓度和人体体液十分“接近”,既能补充水分,又可调节电解质平衡……事实上,除非是从事较重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后人群,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专门补充运动饮料。在温凉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或饮用淡茶水,就能满足机体对电解质需求。
饮用水知识问答
●自来水为什么会有氯味?
自来水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消毒处理,用液氯消毒是国内外常见的一种消毒方法。为保持自来水消毒效果和避免在管网输送到用户过程中有微生物污染,自来水余氯含量必须在0.05mg/l以上,因此自来水会有氯味。
●自来水为什么有时会发黄?
可能是水管陈旧生锈引起,一般放水数分钟后即变清。也可能是附近地区管道维修或管网改造施工停水后重新供水时,水流将管道内的沉积物冲刷出来造成的,一般放水一段时间后即变清。
●水壶中为什么会出现水垢?
饮用水中含有钙镁盐类等矿物质,水烧开后,一部分水蒸发了,不易溶解的硫酸钙沉淀下来,原来溶解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在沸腾的水里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变成难溶解的碳酸钙和碳酸镁也沉淀下来,形成水垢。水垢会影响水壶导热功能,要定期去除,但一般不影响水质。
●自来水为什么会出现乳白色?
一般是由于水管内吸入了一定量的空气,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大量微小的气泡随水流出,看起来像乳白色,静置数秒钟后,气泡自然消失,水变清澈。这是物理现象不会影响水质。
●自来水有“软”“硬”之分吗?
通常依据水中钙、镁离子含量来判定水质的硬软,一般情况下,来自地下水的自来水钙和镁含量较高,水质就偏硬,烧水后水垢比较多;来自地表水的自来水钙和镁含量较低,水质就偏软,烧水后水垢比较少。
●正常成年人每天需水量是多少?
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在2500毫升以上。其中1500-2000毫升来源于直接饮水,余下的则从食物中摄取,在高温和干燥的特殊环境下人体需水量会适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