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话题 第三方治理该不该有
目前,我国污染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却是多地出现污染治理设施限制或间歇运行。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显示,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工业园区,或紧邻重点流域,或位于人口集中区,100%有水污染问题,78%涉及大气污染,17%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13个工业园区涉嫌污水直排江湖。在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具备污染治理设施的13家,占70%以上。但这些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形同虚设,完全实现不了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就污水处理行业而言,第三方治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早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时至今日,推进效果还不甚明显。该模式对排污企业、环保公司以及环境改善都有诸多益处,然而结合我国治污现状来看,推行又显得困难重重。现阶段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前景在行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有业内人士认为推行前景大。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诸多好处:首先,排污企业通过付费方式将治污的工作交给环保公司处理,企业可专心经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治污效率;其次,一些排污企业缺少专业的治污技术,容易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如污染交给第三方处理,可免除后顾之忧,提高治污效率;同时,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
也有业内认识认为推行前景不大。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目前我国污染治理采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一旦发生超排、漏排等污染事件,同样追究排污企业责任,这样就会有相当多的排污企业没有足够动力花钱请环保公司治污;其次,第三方环保公司治污常常伴有经济风险,给排污企业治污需要前期融资,一旦融资困难将对环保公司自身经营造成危害
直接运营管理模式示意图
委托运营管理(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示意图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三方治理更值得推广
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治理模式将改变长期以来“谁污染,谁治理”的分散、低效治污方式,通过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治污效率,同时降低污染治理及环保监管的成本,对推动工业企业废水治理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全国在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模式主要包括:合资经营或是股权转让、bot项目融资、tot项目融资、托管运营。托管运营成为比较受企业青睐的第三方治理运营模式。
所谓托管运营,就是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在一定的运营期限内,由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以物业管理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污水处理厂全部日常运行管理人员及技术服务,负责系统的处理效果、设备维护和保养、消耗的药剂和安全生产及厂区的管理工作,业主负责向专业化运营公司支付相关费用。
从空间分布上看,过去是点状分布,现在向空间网络这样的布局转变。这样的转变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在区域层面上,产业具体的能力在增强,污水厂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称之为规模效益的产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过去是由单个厂形成的,现在如果在区域上能做整合的话,就由单厂的规模优势转变成多厂的集合优势,所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对此,污水处理专业人士根据污水处理行业设施由量变带来的质变的变化过程,总结出三种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一,行业整体的绩效提高。内部行业的绩效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里面,专门有项目要建立国家范围的行业管理绩效体系。
第二,服务成为我们行业的核心任务,成为行业的核心环节。这跟发达国家是一致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服务业占整个环保产业,设备、投资、建设大概占50%左右,我国目前估计占10%左右,所以有这么大的空间,内部的结构调整面临从建设到发展的需求。没有哪一个运营主体在一个国家层面上能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国有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好,还是股份制公司也好,都呈现了多样化形式。所以以资产为基础的整合机会,这个不容易。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难。但是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如果看国际上做资产整合的话,早期是英国做的比较成功,它先解决整合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市场化的问题。
第三,从技术层面上看,水资源问题,本身开始出现流域化的趋势,过去叫“多龙治水”,现在越来越强调从流域的层面协调,从流域的尺度上,不仅仅是协调水资源,而且协调再生水。只有从流域角度上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所以从环境本身和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可以有这样的基本结论,无论从资源的角度,还是水环境的角度,本身解决中国水的问题,都要有一个区域的凯时娱乐的解决方案,而不点源的凯时娱乐的解决方案。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变化又推动了这种组团式,分散化的方案,这两个本身是矛盾的,恰好是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提出了行业整个实现区域整合的内在需求。